aktuelle kamera
中新社成都9月25日电 (单鹏)由中国*导演王潮歌执导的实景演出《只有峨眉山》25日迎来公演一周年整。这部总投资超过8亿元人民币的实景演出是四川省近年来投资规模*大的文旅融合项目。数据显示,该剧在237天的演出中(今年1月22日至5月29日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演),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超过10万名观众。
当前,中国实景演出热潮不退。这股热潮始于2004年由中国*导演张艺谋等执导的《印象·刘三姐》,演出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。时至今日,仍有新实景演出项目相继“上马”“落地”:今年9月8日,陕西西安首部大型街区实景互动演艺《再忆·1937》开演;10月1日,实景演出《江清月近人》将在浙江杭州开演;四川遂宁打造的《丝路神灯》预计年底与游客“见面”。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,各地实景演出也争相复演,逐渐恢复往日的“元气”。
“实景演出热潮不退,主要有两点原因:地方需求与国情使然。”四川大学教授、四川省民俗学会副会长李祥林分析,实景演出有助于弘扬地方文化,打造地方文化名片;在中国推动文旅融合背景下,实景演出让文化“走出”博物馆,在盘活文化资源的同时产生经济效益。
虽然“遍地开花”,但实景演出模式过度复制、内容缺乏创意、运营模式单一等问题也逐渐显露,困扰着这一产业的良性发展。长此以往不仅游客容易产生“审美疲劳”,建设运营方也将背上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。
如何避免实景演出“千篇一律”?“这既要兼顾大众情绪,又要尊重地方诉求。”李祥林认为,实景演出并非纯艺术作品,因此在创作时要把普通人的情感和接受水平纳入考虑,使演出内容与大众情感相连结;创作团队还要进行扎实的实地考察和文化解读,立足本地文化基因,用舞台和表演呈现出文化*具特色的一面。
在提升实景演出内容创作方面,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戏剧导演敖晓艺表示,首先要实现创作理念的统一。“很多投资方的诉求是对地方文化的‘直白宣泄’,而舞台剧需要‘有质感’的创作,例如人物、关系、叙述表达等等,双方首先应该达成讲述方式的协调。”
同时,敖晓艺对演员素质提出要求,“实景演出的服装、舞美、灯光等元素都很漂亮,但精彩*终还是由演员来传递。”
另外,针对实景演出运营模式单一、仅依靠门票收入来维持的“怪圈”,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会长张建华建议,要把实景演出置于文旅融合生态下去考量。“实景演出要做IP积累,以核心IP辐射,创造周边产品,例如纪念品、游戏、动漫等等。只有延伸产业链条,实景演出才可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。”(完)
本文转载自中国新闻网,内容均来自于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观点,内容版权归属原作者及站点所有,如有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予以删除!